您的位置:

我这边买了一辆二手车,但是回来几天后去查,发现是二手车,然后联系了车商后,车商不肯退款,让我爱去哪告就去哪告

2023-09-12 19:06:54

律师解答10条

郭国林

上海市 上海

事先卖家表示过是销售新车吗,签合同了吗?

解答于 2023-09-12 19:32:33

陈高超

河南省 郑州

你好,我是陈律师,可以详细描述一下事情时间经过结果,具体纠纷说清楚,诉求明确,等你回复

解答于 2023-09-12 19:25:25

邱开志

四川省 成都

需要从法律角度,给你详细的解答吗?

解答于 2023-09-12 19:25:07

孙俊楠

海南省 海口

你好,这种情况可以委托律师要求退一赔三,可尽快联系

解答于 2023-09-12 19:24:03

胡中元

上海市 上海

您好,你说的没看懂,你买的是二手车,什么叫发现是二手车?

解答于 2023-09-12 19:22:01

赵忠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你好,对方在销售的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解答于 2023-09-12 19:20:57

查看全部 10 条解答

热门法律问答

王瑞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9-17 20:38:17

您好,如果遇到交了2000元押金但未完成赔付业务且押金不退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协商解决尝试与对方沟通,明确说明未完成业务的原因,要求退还押金。若对方拒绝,可保留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 投诉举报 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12315)或消费者协会投诉,说明情况并提供证据(如合同、付款记录等)。 若涉及特定行业(如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可向相关主管部门(如住建局、房管局)举报,要求其介入调查。 法律途径 申请支付令:若证据充分(如书面合同、押金收据等),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要求对方退还押金。 提起诉讼:若协商和投诉无果,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退还押金,并可主张逾期利息或赔偿损失。需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合同、沟通记录、支付凭证等)。 注意事项: 保留所有与交易相关的证据,如合同、付款记录、沟通记录等。 明确押金的性质(如是否为定金、保证金等),不同性质的押金退还规则可能不同。 若涉及格式合同,注意条款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霸王条款。

王瑞等 14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孙先格 律师

广东省 深圳

解答于 2025-09-15 11:37:09

针对您提出的“合同已经到期,不准备续签,但公司以未提前30天提交离职为由要扣违约金”的问题,其合法性主要取决于合同类型及具体条款内容。对于普通劳动合同,仅在服务期约定和竞业限制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合法约定违约金。若您的合同不属于这两种情况,公司扣违约金的行为则可能不合法。 一、普通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约定 ‌服务期约定‌: 若公司曾为您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方可能订立了服务期协议。在此情况下,若您违反服务期约定,公司有权要求您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公司提供的培训费用,且仅限于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费用。 ‌举例‌:若公司为您花费5万元培训费,并约定5年服务期,您工作2年后离职,则最高需支付3万元违约金(5万×3/5)。 ‌竞业限制约定‌: 若您属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或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公司可能与您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在此情况下,若您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公司有权要求您支付违约金。 ‌举例‌:若您与公司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离职后2年内不得到竞争企业工作,并每月获得经济补偿。若您违反此约定,则需支付违约金。 ‌其他情况‌: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公司不得与您约定由您承担违约金。若劳动合同中有此类无效约定,您无需支付违约金。 二、劳务合同及其他类型合同中的违约金约定 对于劳务合同、合作合同等非劳动合同类型,合同中关于未提前辞职(或终止合同)的违约金约定,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双方真实意愿及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只要该约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且内容合法,该违约金条款通常是有效的。 ‌违约金调整‌:若违约金过高或过低,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或增加。 ‌举证责任‌:若一方认为违约金过分高于对方因合同终止所遭受的实际损失,需承担举证责任,并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适当调整违约金数额。 三、处理建议与预防措施 ‌处理建议‌: 首先,仔细审查您的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违约责任和劳动者权益的部分,以评估违约金的合法性。 若认为公司扣违约金的行为不合法,可向公司提出质疑并寻求协商解决。 协商无果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防措施‌: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务必谨慎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违约责任和劳动者权益的部分。

孙先格等 21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郭广吉 律师

北京市 北京

解答于 2025-09-15 09:34:40

租赁车辆非人为损坏部件,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租赁合同关系以及保险赔付的范畴。 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租赁合同关系下的赔偿责任 租赁合同的性质: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在车辆租赁合同中,出租人提供车辆,承租人支付租金并使用车辆。 非人为损坏的责任:若租赁车辆在承租人使用过程中发生非人为损坏,如因自然灾害、车辆自身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损坏,通常不属于承租人的过错。在这种情况下,承租人一般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除非租赁合同中有特别约定。 租赁合同的约定:租赁双方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车辆损坏的赔偿责任。如果合同中有关于非人为损坏赔偿的条款,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责任。因此,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承租人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 二、保险赔付的范畴 车辆保险的作用:车辆保险是为了保障车辆在发生意外损失时能够得到经济赔偿。通常,车辆保险包括交强险和商业险,其中商业险可能包含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等。 保险赔付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因保险事故导致的车辆损失,保险人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赔偿。然而,保险赔付通常针对的是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意外原因造成的车辆损失,且需要符合保险合同的约定条件。 非人为损坏的保险赔付:对于租赁车辆的非人为损坏,如果承租人已经为车辆投保了相应的保险,并且损坏原因符合保险合同的约定,那么承租人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进行赔偿,以减轻承租人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租赁车辆非人为损坏是否需要赔偿,主要取决于租赁合同中的约定以及保险赔付的范畴。如果租赁合同中没有特别约定非人为损坏的赔偿责任,且承租人已经为车辆投保了相应的保险,那么承租人一般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是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赔付。因此,在租赁车辆时,承租人应仔细了解租赁合同中的赔偿责任规定,并合理投保车辆保险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郭广吉等 11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魏苏玲 律师

浙江省 杭州

解答于 2025-09-08 17:49:42

核心问题分析 合同性质:您和对方之间存在一个口头或书面的服务合同。您支付1500元,对方承诺在一个月内为您推广转让店铺。如果成功,他们赚取费用;如果失败,他们退还费用。 对方违约:合同的核心条款是“一个月内转不出去就退”。现在一个月期限已到,店铺未转出,对方拒绝退款,这直接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了根本违约。 证据是关键:无论对方是个人还是公司,您维权的核心在于证据。您需要证明以下几点: 合同内容:证明你们约定了“一个月转不出去就退款”这个条款。 支付事实:证明您支付了1500元。 未履行事实:证明一个月期限已到,且店铺并未成功转让。 您现在应该立即采取的步骤(由易到难) 第一步:收集和整理所有证据 这是所有后续行动的基础,请务必做好: 沟通记录:找出所有相关的微信聊天记录、短信或邮件。重点寻找包含以下内容的记录: 对方承诺“一个月转不出去就退”的明确语句。 您支付1500元的记录(例如转账截图、红包记录等)。 一个月到期后,您要求退款而对方拒绝的对话。 (非常重要) 立即对所有这些聊天记录进行截屏或录屏,确保对方的头像、微信号/手机号、聊天内容清晰可见。防止对方删除或拉黑您。 支付凭证:找到您支付1500元的转账记录(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电子回单),上面会有交易时间、金额和对方账户信息。 对方信息:明确对方的身份。是个人还是公司?如果是公司,公司全称是什么?如果是个人,他的号码、微信号、身份证号(如果有)是什么?这些信息对于投诉和起诉至关重要。 第二步:正式与对方交涉 在证据准备齐全后,进行一次正式、严肃的交涉: 方式:通过微信或短信(便于留下文字证据,避免电话口头沟通)。 内容:冷静、清晰地向对方陈述事实: “我们在X月X日约定,我支付1500元推广费,你方承诺在一个月内(即X月X日前)为我转让店铺,若未成功则全额退款。” “目前一个月期限已过,店铺并未转出。根据约定,你方应退还1500元费用。” “你方现在拒绝退款的行为已构成违约。请于X年X月X日前(给出一个明确的期限,如24小时内)办理退款,否则我将采取包括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通过网络平台曝光、以及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内的所有合法途径维护我的权益。” 目的:这次交涉既是最后通牒,也是再次固定证据。对方的回复(无论是强硬拒绝、狡辩还是同意)都会成为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

魏苏玲等 25 位律师已回复

已帮助0人

律师回复动态

郭广吉
2天前

辱骂他人并致被骂的人自杀,骂人者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民事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或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行为人侵害他人的人格权,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或是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且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行为人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骂人者侵权的事实完全符合过错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骂人者依法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对方住院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费用。 行政责任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可见,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法人员应承担行政责任,面临罚款或者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若骂人者在菜市场这种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大声侮辱、诽谤对方,骂人者的行为属于公然侮辱、诽谤他人的违法行为,骂人者已违反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骂人者应对其行为承担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侮辱罪、诽谤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可构成寻衅滋事罪。 若骂人者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造成对方伤亡的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者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对方伤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那么骂人者还可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若骂人者明知自己的辱骂、诽谤行为会引发对方伤亡的结果,且主观上希望(积极追求)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则骂人者可能会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杀人罪。 由于刑事责任的证明标准远高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证明标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骂人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若情节特别恶劣或给被害人造成严重伤亡后果的,骂人者很可能还会面临刑法的惩处。

郭广吉
2天前

如果自己的手机掉了被别人捡走不归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归还与报警 要求归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因此,失主有权要求捡到手机的人归还手机。 报警协助:失主可以通过报警的方式,请求警察协助调查拾得手机的人。警察会根据相关证据帮助查找,虽然此类案件不属于刑事案件,警方无法对拾得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可以进行劝导。 二、法律途径 提起诉讼:如果经过警方劝解,拾得人仍不归还手机,失主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拾得人归还手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可能构成侵占罪,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的处罚。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罚更重。 三、后续建议 保护证据: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确保收集足够的证据,如手机定位信息、监控录像等,以证明手机被拾得人占有且未归还。 及时行动:一旦发现手机被捡走,应尽快采取行动,无论是通过报警还是法律途径,以增加找回手机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建议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如设置手机密码、开启定位服务等。 综上所述,如果手机被别人捡走不归还,失主可以通过要求归还、报警协助以及法律途径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预防措施也是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关键。

郭广吉
2天前

爆胎导致司机死亡,责任如何确定,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 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总体判断 爆胎导致司机死亡,要具体分析爆胎的原因、你的驾驶行为是否违法和是否存在其他责任方。若爆胎是由于你操作不当或车辆维护不善导致,且未涉及其他车辆或行人,则通常属于单方事故,你自行承担责任。若爆胎引发与其他车辆、行人的碰撞,或由于道路管理方责任导致,则责任需结合双方行为或道路管理方责任判定。若爆胎由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引起,你的驾驶行为尽了合理注意义务,则可主张免责。 二、具体情形分析 单方事故责任 若爆胎仅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如超速、超载、未及时检查轮胎等)或车辆维护不善导致,且未涉及其他车辆或行人,则驾驶员需承担全部责任。在此情况下,车主(若车主与驾驶员非同一人)通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车主对车辆维护存在过错。 多方事故责任(按过错比例划分) 若爆胎引发与其他车辆、行人的碰撞,责任需结合双方行为判定。例如,若对方车辆未保持安全距离追尾,或前车突然变道引发碰撞,对方可能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若双方均有过错,如驾驶员爆胎后因处置不当与违规行驶的第三方发生碰撞,则需按过错程度划分主次责任。 此外,若爆胎因路面坑洼、障碍物等缺陷导致,且道路管理方未尽养护义务,道路管理方可能被追加为责任方。 免责情形(非人为因素) 若爆胎由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引起,如道路上突然出现尖锐物体刺穿轮胎,或新购轮胎存在设计或生产问题导致爆胎(需提供质检报告等证据),且驾驶员已尽合理注意义务(如未超速、未疲劳驾驶等),则驾驶员及车主可主张免责。 三、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蒋昕赤
3天前

哺乳期被判实刑后的法律后果与执行规则 哺乳期并非法定免刑或缓刑事由,被判实刑后,需结合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保障母婴权益,具体后果如下: 1. 一般情形:暂予监外执行,哺乳期抵扣刑期 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哺乳期妇女(正在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婴儿),法院通常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监督)。哺乳期属于监外执行的有效情形,期间计入执行刑期(如判决刑期3年,哺乳期1年,哺乳期满后需继续服刑2年)。暂予监外执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婴儿的母乳喂养需求及母亲的生理恢复,体现法律对母婴的人道主义关怀。 2. 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 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罪犯需遵守以下规定: • 定期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活动情况; • 不得离开居住地(如需外出需经批准); • 配合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考察(如思想汇报、公益劳动等)。 若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的,社区矫正机构可建议收监执行。 3. 哺乳期结束后的处理:收监执行剩余刑期 哺乳期届满(婴儿满1周岁)后,若原判刑期未执行完毕,应当及时收监执行剩余刑期(如哺乳期1年,判决刑期3年,哺乳期满后需入狱服刑2年)。收监执行的决定由原判决法院作出,由公安机关送交监狱或看守所执行。 4. 特殊情形:哺乳期再孕的处理 若哺乳期内再次怀孕,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并未消失(仍属于“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可申请继续暂予监外执行,但剩余刑期不会中止计算(如判决刑期3年,哺乳期1年,再孕后哺乳期延长至新婴儿满1周岁,但总刑期仍需执行完毕,不会因再孕而延长总刑期)。 5. 子女抚养权的衔接:哺乳期内随母亲生活 哺乳期内被判实刑并暂予监外执行的,婴儿一般随母亲生活(符合“哺乳自己婴儿”的条件)。哺乳期结束后,若母亲仍在服刑,需协商或通过诉讼确定抚养权(两周岁内子女通常由母亲抚养,但母亲有严重疾病、不尽抚养义务等情形除外)。 注:以上内容均基于现行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具体处理需结合案件细节(如判决刑期、哺乳期时长、婴儿年龄等)及当地司法机关的执行标准。